文明六:1901_408 同盟会内讧起始程潜的到来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408 同盟会内讧起始程潜的到来 (第1/2页)

    1913年,11月份,应天,第一次国党大会正召开中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国党继承了大部分同盟会的政治遗产。

    和同盟会相比,国党的组织性和结构性更强,也即是凝聚力更强。

    当然,由于同盟会的重要起义地位,在宋骄认的主导下,同盟会也没有解散。

    打个简单的比方,此时同盟会的作用大约类似于国党的外围组织。

    而原同盟会真正的精英和掌权者基本上都加入了国党。

    因此,某种程度上,同盟会也类似于一张纱网,过滤了一些不良的人才。

    不过,由于国党的成立时间不算长,所以国党的各项制度还是依照同盟会的制度而建立的。

    国党的精英们大多数的主要职务还是同盟会的职务。

    只是,自从西南联合建立了工农商代表大会后,宋骄认以及同盟会的高层们也逐渐的认知到:工农商代表大会对于势力的好处性。

    不可否认。

    尽管在发展的历史上,工农商代表大会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。

    比如基层干部的不足,三会干部的手段过激,素质有待提升,底层三会部门的职权和其他部门有交叉等等。

    但是,因为有了工农商代表大会,所以整个西南联合的思想建设和基层建设显得特别容易。

    通过各层的三会(农会,工会和商会),西南联合能够非常轻易将高层的政策传到底层,并且策往往是落实完全的!wap..OrG

    简单举个例子,在1913年三年强国计划中,有关民生,秦石璜向粮食和农牧部的主要负责人,也即是张澜张委员,提出了新的粮食生产要求:

    一年恢复,两年提产,三年翻番。

    简单地说,辛亥革命虽然为中国带来了革命的烈火,但是仅仅从粮食生产一方面来看,辛亥革命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消极的。

    据数据统计,1910年,整个大清生产的粮食大约在一亿吨左右(包括各种细粮和粗粮)。

    而在1911年,因为战乱,统计的数据不算准确。

    在1912年,北洋加上其他各势力的粮食产量才达到了不到五千万吨。

    当然,粮食产量的降低不能够说完全是战争的影响带来的,还有各地天灾以及黄河水患带来的耕地淹没等等。

    但无疑,战争是主要的因素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在1912年的大半年,张澜做着这方面的工作。

    而无疑,在土地和粮食工作方面,三会工作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    农会阻止人手,组织耕种,而工会部署粮食,商会做粮食贸易等等

    “种粮食,包土地,做贡献!”

    这就是当时西南联合地方农民们最常见,也是最常喊的口号。

    也正是在农会积极地鼓励和渗透下,1913年秋季粮食的产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吨,而当时,西南联合只拥有了不到八省的可用耕地!

    而且,当时的西南联合主要产粮地区是不包括号称是“占据三分天下”的江浙沪地区的。

    当时,西南联合产粮地区主要是河南,湖北,以及湖南等地。

    因此,效仿西南联合,宋骄认也有意的将国党慢慢的延伸成为一个政权结构组织,摒弃原来的国党纯洁的党派属性(专门处理国会事务)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秦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