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4节 (第2/2页)
河的修通方便了往来,却也使得秦淮河要承担更多的水量。 更多的人到秦淮河沿岸装填砂石,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。 放在那边的人数多,便使得应天府的劳工市场缺少人手,劳工价格上涨。 五月十八一早,朱元璋开朝会,一群尚书在左右丞的带领下进殿。 简单的礼节之后,朱元璋开始提问:“今秦淮河水遇雨暴涨,应天府商业繁忙,劳作之工不足,当怎般施为?”群臣互相看看,户部尚书杨训文出列:“陛下,当征今年未服劳役之人前来修筑河堤,此事易尔。” 其他人微微点头,对呀,召劳役,今年似乎没怎么用他们。 朱元璋看杨训文一眼:“眼下用工价贵而劳役抵扣却贱,凡征召劳役,其必出钱财以替。” 大家一听,有道理,确实是如此啊! 以前百姓拿不出钱财来,按照一个人拥有的田亩来计算,一亩地不想出来白干三十天,就拿两升五合的粮食。 十亩地则是二斗五升,二斗五升的粮食才多少钱?出去干三十天活儿多少钱? 结果则是大家全出粮食,然后干活赚钱,粮食价格不能涨那么快,否则朝廷先不答应。 如太平府、宁国府此刻种田的一年两茬,人家才不跑出来折腾呢! 不就是粮食嘛!给!多加一倍也没问题。 三十天,在家养养鸡、种种菜、找找草药卖,早把服役的钱赚回来了。 那么只能是佃户,佃户如果佃契未结束,必须给主家干活,田主就得出一石的粮食。 不过今年有许多佃户就不佃了,他们也出来找工作。 田主没办法,额外掏钱雇人种地,像下丘村一样,自己种不过来。 工部尚书安然上前一步:“陛下,如此只能朝廷出钱雇人,然后……” 他说不下去了,然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,商人们找不到人手,得加钱。 而被朝廷雇的人,他们发现别人的钱多,自己就不想干。 其他人在外面,一天赚五十文,自己听朝廷的话,一天三十文,凭啥? “汪卿?”朱元璋点名。 汪广洋一脸无奈之色:“陛下,下丘村不是出了主意,可在外面发劳工路引,又在秦淮河南岸修建务工聚居区么! 臣见那里修得差不多了,不如叫各地官府组织人手到这边来赚钱。 只要人多起来,务工人的价钱自然降低,山东大豆已经种下,想来能招不少人。” 他无奈就是因为下丘村早给出方法了,不过一直在等外来务工者住的房子修好。 这个是满朝文官不愿意提的事情,显得自己无能。 下丘村的高人总是提前一步,甚至几步安排事情。 等到了那个时候,便会发现人家算得太准了。 “既如此,诸卿要快些安排,由近及远,能来者先来,不要乱了。” 朱元璋就等这个话呢!他始终盯着那里的房子建造,花了宫中不少钱。 他得想办法收回成本,先让别人欠房租,别人找到工作了,再还。 然后增加衙役数量,到那里维持治安。 再租商铺给商人,令他们为别人提供日常用品,里面也会有百货商店,大家一起竞争。 从别处来的人多了条活路,又不会因为路引问题跑其他地方,关键应天府工钱高。 对于穷的地方,哪怕一天十文钱都算多的,别人羡慕。 而南京一天三十文,属于正常收入,舍不得吃肉的那种。 天下就是这样不公平,偏偏难以改变,不知道高人能不能想出办法。 第374章 依计行事当从众 官员们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去安排事情,要加快速度,把周围州府闲置的人给带到应天府干活。 如果相距不到一百里的,那就好办了,直接来,派人去告诉。 其实很多近的地方百姓已经知道情况,而且有商人会到那边‘骗’,给人家二十文一天。 一般情况就能骗一次,被骗的人觉得二十文很多。 等干活的时候遇到其他人,才明白上当了,恨得牙痒痒。 只是他们没有办法,签了文契的,毁约损失可就大喽!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